龟经过亿万年的演化,其自我保护已经达到极致,然而闭壳龟更绝,能完全封闭起来,来看看亚洲的特产——闭壳龟吧。
亚洲独有的特产——闭壳龟
闭壳龟属(学名:Cuora)是龟鳖目、龟科下的一个属,通称为闭壳龟。椎盾前宽后窄,腹甲与背甲借韧带组织相连,胸盾与腹盾间有明显的韧带组织,腹甲可完全闭合于背甲,腋盾、胯盾小,甲桥不明显,头骨具完整颞弓。上颌骨齿槽面小。背甲较扁平,背甲宽与高之比大于 1.5,背甲具 3 条脊棱;腹甲的末端有缺刻,有肛盾 2 枚。和大多数淡水龟一样,闭壳龟的指、趾发达,趾间具蹼,尾长短适中或较短。
闭壳龟为淡水龟,主要生活在水岸地区,属于杂食性龟类。其腹甲中间有关节,可与背甲方向收紧连在一起,形成一个“保护箱”,将身体的软体部分保护在内。
闭壳龟的分类
闭壳龟是亚洲的特有物种,分布于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,如缅甸、泰国、越南、日本、马来半岛、印尼和菲律宾等地。
闭壳龟是龟科的一现生属,现知有 14 个现生种,均生活在亚洲,因此,闭壳龟是地道的“亚洲特产”。
闭壳龟特殊的甲壳构造
粗看起来,闭壳龟也和其它一般龟类一样,有一个坚硬的背、腹甲,体躯隐藏其中。但仔细考察起来,它的背腹甲构造甚为特别,“与众不同”。通常,在龟类背甲的两侧,各有一骨桥,把背、腹甲连接起来,使之成为一 个仅只前、后开口的整体。可闭壳龟没有骨桥,背、腹甲之间借韧带相连。死亡后,韧带腐烂或失去作用,则背、腹甲各自分离。所以,形像地说,闭壳龟 的甲壳,甚像一只平底腹甲、凸盖背甲的盒子,背甲的下缘开口与腹甲的宽变相若,前者直接扣在后者上。无怪它有一个通俗的外文名—亚洲盒龟,中文有译为匣龟或函龟的。
大部分龟类的腹甲大多是由骨板组成的,骨板之间以骨缝牢固相连,形成一个整 体,不能单独活动。可闭壳龟则不同,它的舌腹甲和下腹甲之间以铰键相连,腹甲的前、后叶可分 别活动。死亡后,铰键失去作用,则慎甲前、后叶断开,这在化石中最为常见。浙江一带的样众因此叫它为“断板龟”。
利用 X 射线透视法对黄缘闭壳龟的骨骼结构进行分析发现,通过胸盾和腹盾之间的铰链结构,黄缘闭壳龟的头、尾和四肢可完全缩入壳内,其腹甲前端 (喉盾和肱盾)和后端 (股盾和肛盾)分别与背甲闭合,将肉体完全封闭保护。
只有闭壳龟能“闭壳”吗?
在龟类中,是否只有闭壳龟具此“特殊的闭壳构造”?不,摄龟、地平龟也可以闭壳。
摄龟有较短的骨桥,它的腹甲前、后叶间的铰键也不发达。只有腹甲前叶稍可活动,后叶不能活动。
地平龟无骨桥、具铰键、腹甲前、后叶可活动,这些与闭壳龟相似,但地平龟的六角形椎板是短侧边朝前的,而闭壳龟的六角形椎板是短侧边朝后的。地平龟主要是陆生,而闭壳龟主要 淡 水生。但更 重要的区别是地平龟不论化石或现生种全都限于北 美,被称为美洲盒龟,而闭壳龟的全只限于亚洲,有亚 洲盒龟之称。
由于闭壳龟只限于亚洲,且具悠久历史,可以相 信。它是亚洲的“土著”,并以中国本土为主。闭壳龟系陆生淡水动物,不能飘洋过海,但它在亚洲大陆的附近岛屿上有分布,且黄缘种我国大陆、台湾、日本均产,日 本的化石种还出现在人类掌握航海技术之前。事实似 乎说明,这些岛屿原先是与亚洲大陆相连一起的,后来才飘移开去。在此,我们为古地理学又提供了一个古生物学上的沦据。
保护等级
闭壳龟属于濒危物种,野生物种禁止捕获或制作成产品,但部分种类可以人工培育。
国际保护
图纹闭壳龟、布氏闭壳龟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 2018 年 ver 3.1)——极危(CR)。
黄额闭壳龟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 2015 年 ver 3.1)——极危(CR)。
三线闭壳龟、黄缘闭壳龟、周氏闭壳龟、潘氏闭壳龟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 2000 年 ver 3.1)——极危(CR)。
百色闭壳龟、金头闭壳龟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 2000 年 ver 3.1)——极危(CR)。
云南闭壳龟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 2009 年 ver 3.1)——极危(CR)。
锯缘闭壳龟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 2000 年 ver 3.1)——濒危(EN)。
布氏闭壳龟、图纹闭壳龟列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——附录 Ⅰ。
除被列入附录 Ⅰ 的物种,闭壳龟属其他所有种均列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——附录 Ⅱ。
中国的保护
分布于中国的闭壳龟均列入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——脊椎动物卷》(爬行类)——极危(CR)。
壳龟属所有种均列入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——二级。(仅限野外种群)
列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Ⅰ、附录 Ⅱ 和附录 Ⅲ》(CITES)2019 年版——附录 Ⅱ。
参考文献:
叶祥奎,闭壳龟——亚洲的特产, 刊名:化石 出版日期:1990 期号:第 4 期
版权声明: 本文内容为互联网用户自发分享,其中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及其所属单位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不享有相关内容的所有权,并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您认为本站存在涉嫌抄袭、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pangmengshe@163.com 进行举报。一经核实,本站将立即采取删除措施,感谢您的理解与合作!